10月16日,长征八号甲运输火箭成功将12组低轨互联网卫星发射到指定轨道,纪念我国长征系列运输火箭发射升空。...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10月16日,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12组低轨互联网卫星送入指定轨道,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00次发射。这不仅是一次成功发射,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一次飞跃。这是我国先进科学技术走向独立、自给自足的新一步。科技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,而这场竞争的核心是青年。今天的年轻人肩负着克服“停滞”技术、实现科技独立、自力更生的使命。这不仅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,也是我们必须做出的回应。广大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复兴事业中去,在实验室里奋斗、在生产线上奋斗、在强国之路上奋斗,用自己的青春去奋斗。诚实和智慧促进科技独立。
成为科技强国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轻松之路,而是一场必须依靠独特创新来推进的艰苦战斗。关键核心技术无法获得、购买或请求。只有牢牢掌握在手中,才能走在发展的前列。国产C919大飞机的研制过程清晰地体现了中国的自主创新。从2008年项目立项,到2017年成功首飞,再到2023年全球首架商用飞机完工,克服挑战,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。面对航电、航控系统、航空、复合材料等周边领域“核心”长期封锁,项目组不依赖进口,构建联合攻关体系,推进一系列关键技术,完成数百项试飞任务和数千项试验任务。完成任务,终于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了蓝天。事实证明,到达科技巅峰没有捷径。你不能只是“构建一个外壳”并就此止步,更不用说期望“得到它”了。我们能做的就是务实从基础做起,打破重要纽带,通过独特创新打造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能力。
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打硬仗的勇气,更需要毅力和战略决策。当今世界,技能竞赛不是短跑比赛,而是决心、坚韧和毅力的长距离接力赛。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过程就是明证。从1994年成立到2020年全球组网建成,北斗已经走过了26年的艰辛研究。即使面临组件堵塞、技术进步延迟等多重挑战且系统复杂度高,中国研究人员并没有退缩。相反,他们坚持自主研发,一步步前行,实现从本地服务到全球服务的跨越。在星间链路、长时间验证等关键技术上屡屡失败并取得长期成功后,该公司以“做大事、保持匿名”为口号,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转化为进步。北斗的成功告诉我们,科学技术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承受压力、克服孤独的持续进步。科学技术是自给自足的,有赖于几代人的持续坚持。
科技要自给自足,不仅要在应用层面下功夫,更要打牢基础研究基础。没有强大的基础支撑,关键核心技术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。为此,国家实施了一系列“严格措施”,重点帮助建设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力学等基础领域,旨在为国家科技未来“筑牢基础”。 “基础设施建设计划”等战略举措不仅是教育改革,也是未来科技能力的人力资源配置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批有志于通过科技报国的年轻人。他们不追逐快速利润,也不固守市场的魅力。相反,他们乐于冷眼旁观,勇敢地做基础研究,积极将自己的年轻人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科研方向上。这个青年团体是当代中国青年立志报国的突出代表,是新时代中国崛起的希望。现代中国战略科技.
一个科技强国,取决于几代人的成功。自主创新靠年轻人的进步,长期研究靠年轻人的坚持,基础理念基础研究在年轻人中扎根很重要。无论是克服“卡脖子”问题,还是赢得新技术竞赛,大多数年轻人都必须承担起“坚守责任”的崇高使命,成为一线参与者、建设者和先锋。他们要把个人奋斗融入强国之路,与年轻人一起创新实践,用智慧勇敢攀登科技之巅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,才能不辜负国家和历史对我们的信任。
来源:京中网(湖北日报)
作者:盛世焕(武汉经济开发区)
编辑:王淑贤